via《你和我》
这一年,动物新闻层出不穷。亚洲象出走保护区,野猪在城市中被诱捕,家养宠物被随意扑杀,更有电视剧《当家主母》的虐猫疑云。
面对比人类弱小的动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们?面对身边的小猫小狗,我们可以如何与它们相处?
这都是非常难回答的问题。于是,我们在书店里找了几位领养、救助或照料过小动物(N猫一狗)的朋友们,希望在她们的故事中得到启发。
01
一只猫,突然闯进了我的生活
在院子里的猫猫我是33,是单读的编辑。过去几周,我都很苦恼,因为有一只小白猫闯进了我的生活。它是只母猫,脸尖尖的,尾巴长长的,冬天在野外囤了不少脂肪,还没有名字,暂且称为“猫猫”吧。
我住在一个老小区的一楼,房间连着一个半废弃的院子,时不时有流浪猫进来。出于一种朴素的恻隐之心,我会在地上放一些猫粮和水。直到上月月末,一个降温的周日,我看见两只猫在风沙中瑟瑟发抖,就开了门。
有一只立刻白白一团地缩在了沙发上,它就是猫猫。晚上,我紧急下单的猫砂猫盆刚到,它却抓着门要走。几天后,它终于在我家过了夜。早上起来,家里非常平静,它没有乱抓乱尿,也没有想走的意思。白天在公司的时候,我心里还是挂念着猫猫。
它还在吗?它这样闯进来,是不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事情呢?我要不要留住它,和它分享我的家(和我的爱)呢?
在33家里的猫猫我其实不是从小就喜欢小动物的,只能说不讨厌。四岁的时候,在杭州的奶奶家养了一只黑白毛色的狗当看门犬,很小的时候抱过它。后来,奶奶说它被一个骑摩托的人给偷走了。我大哭了一场,开始有意识地反对吃狗肉——之前,我对动物的意识都是一片混沌的。
后来的了解,一部分来自于学习,一部分则来自社会上看见的事。在香港中文大学上学的时候,我有读到人类中心主义和资本主义对动物的影响,像工业化的饲养这些,其实都蛮残忍的。
有了知识的支撑以后,就更有一种对动物的负罪感。另外,我经常看到一些平时在城市里见不到的动物,比如猴子和野猪,附近也有专门给宠物玩耍的公园。我觉得是那个时候让我开了眼界,也知道这些动物对你本来习惯的城市生活也没有那么大的影响。我不再觉得动物是必须和人类严格区隔着生活的了,其实可以有共存的中间态存在。
但就在不久前,香港渔护署开始用食物把市区的野猪骗出来,再带走 ,说是“人道毁灭”。这种手段我挺难接受的。其实很多市民都与野猪们相处良好,还会投喂,野猪才会人放下戒备。
野猪在香港市区散步
啊,讲回猫猫的事情。从书本和新闻中走出去,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流浪猫后,虽然没有说爱得很疯狂或者怎么着,但会有一点挂念,并且觉得有责任。
既然你让它们按照你的规则在城市里面生活,你又有那么点能力,你就应该稍微让他们活得舒服一点点——我是这个想法。
我也开始观察它们。原来猫有那么多种长相,那么多种叫声和性格,有的凶悍,有的温顺,有的愁眉苦脸,有的傻呵呵。猫也有社会关系,像谁让谁先吃东西,谁和谁玩得好。
经历过学校和社会的训练,我好像只会把自己身体当做一个机器一样去产出。在一种几乎只有工作和手机的城市生活中,看着小猫们怎么跑动,怎么上树,怎么从高处跳下来,让我也转过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