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医与大夫的差别
昨天,有位老师问我,你是中医,还是诗人,这两样都是高抬我了[抱拳],我只是一个无业游民,为了能更多的了解,中华文化的根基,符号文字功能,而初学了点符号文字。
当这位老师问,我是不是中医时,使我想起了一件事,“那就是什么是医?医、翳、瞖、瑿、醫、悘、?、毉,”这里包含着天地、阴阳、磁场,道、法、理、相、术(排好顺序才能知医的含义),天下有几人敢说自己是明医?西方的学术,到有自知之明,不敢说自己是医,只说自己是“大夫”,挣大钱的人,表达的挺明确,(把夫字反过来,就是钱的符号,大丈夫是不为钱所动的人。)在众多的医里面,有着不同的分类,医不单单是治病救人,更是知天命理,防患于未然,预防之变,才能算是一个下医,上毉应知天明理、晓地理、明人性。
中医的丢失,不但丢失了传统的文化精华,丢失了,中国人的底线,做人的标准。还丢失了人的本性。
?象声词,习惯上加引号,那是怕人不理解。现代象声词,一般多加“口”,就是助人理解用。这样的象声词极易解读,为此完全不必加引号。例如:
以前:“格登”地走上楼去。
现在:咯噔地走上楼去。
?回答你前天的所謂“靈*問題”
[机智]答案形態可以很豐富,例如:
“喵從何來”——這個詞本身就可以是“完整”的回答
“Cat”和“貓”
在西文,他們便不得不強調“符號任意性原則”或稱其“不可論證”;
而在中文,我們顯然可以從“音形意理”的向度作很豐富說明。
其中,關於“意”的緣起,則或許需要重視《莊子·齊物論》中的論辯——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
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
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
恶乎然?然于然。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
——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喵”從“人可”而來,言者有言的我們——
指物而論,前人“約定”而後學“俗成”
——辨合符驗且“指不至,至不絕”……象罔玄珠……學者日益+爲道日損,在路上。
?筛查必要抗疫全胜
作者:李武杰
抗疫情,事关天,诸位同志记心间。
不扎堆,不乱转,戴好口罩是关键。
关键时刻看组织,*员干部冲在前。
先扫码,后进场,依次向前不要慌。
排好队,有序等,保持距离要清醒。
两米远,是底线,离的太近易感染。
不插队,不乱跑,秩序良好速度高。
红马夹,志愿者,起早贪黑奉献者。
防护服,护目镜,逆行上阵好医生。
无枪声,无硝烟,同是战场上前线。
不怕苦,不怕难,誓保全民都安全。
明知工作有危险,越是危险越向前。
科学施策化区域,分别对待管控严。
团结一致堵漏洞,众志成城铸防线。
个别发病传染快,隐患无穷属实言。
严把死守细检测,预防先行措施严。
全民检测细筛查,村村阵营环套环。
秩序井然莫要慌,自觉文明显风范。
保持距离两米远,为了人人都安全。
互不攀谈爱在心,此时无言胜有言。
与人招呼挥手示,强于握手表心田。
测完离场莫停留,不转不等把家还。
听从指挥顾大局,保护和谐好家园。
核酸检测很必要,抗疫总结好经验。
全民行动一条心,疫情清零捷报传!
???在中华文化中,焦与虑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说文解字》言:“焦,火所伤也。”过了火的煤便成为焦炭,干枯了的庄稼叫做焦禾。唐代王冰次注《素问》时说:“凡气因火变则为焦。”在人的身体中,火气过旺就会呈现出过焦的病态,形成焦急、焦虑、烦躁等情绪。而虑,是经人的志向、思考、要求而形成意念、想法和思路。《灵枢经·本神》中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思虑是人的精神活动。焦虑的产生,是生理、心理、行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病态。那么,中国古人是如何理解焦虑?又是如何调理焦虑的呢?调理身体,缓解焦虑焦生于火,火应于心。《素问·风论》言:“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认为心受风邪,火气上炽,口焦舌躁,容易发怒,易受惊吓,这便是焦。心藏神,心的功能若出现问题,就会导致神不守舍,无法安心。有时就会精神恍惚,喜怒无常,甚至疑神疑*。唐代李肇在《唐国史补》卷中记载校书郎李播经常怀疑有人对自己下*,把家里的井都上锁,方才安心饮水。散骑常侍李益也常常怀疑自己有病,以致工作废弛。李肇解释说:“夫心者,灵府也,为物所中,终身不痊。多思虑,多疑惑,乃疾之本也。”思虑过多,心不安定,遇事就难以理性思考,想不清楚就越焦急,越处理不当就越焦虑,患得患失,形成病态。脾土主思考,心火生脾土,思虑要引导心阴下行,思虑过度就会导致心阳上浮。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人部一》中说:“思虑多则心火上炎,火炎则肾水下涸,心肾不交,人理绝矣。”心火虚炽,肾水不能济之,水火不济日久,就会肾气受损,以致心肾不交,形成虚烦。焦虑的 个特征就是虚烦。从生理机能上说,虚火入于肺则烦,入于肾则躁,心火虚旺则肺金烁、肾水亏,虚火独存而让人烦躁。烦躁,就是没有原因地烦恼、焦躁,手足无措,躁动不宁,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伤寒论》言:“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酸枣仁汤用酸枣仁、茯苓宁心安神,用知母清热除烦,佐以川芎辛散行血,甘草和中,收敛虚火,让脏腑平和,实现情志稳定。?焦虑的第二个特征是妄想。心中总有可望不可及的欲念,常思虑那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无法处理好眼前的事务,以致大事做不成,小事不想做。总拿别人的成功、成就与自己进行比较,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看似忙忙碌碌,却什么事都做不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要么处于焦躁状态,静不下心来;要么莫名其妙地思虑,总觉得有什么事要发生。积累日久,便会情志不舒。《伤寒论》用桂甘龙骨牡蛎汤来治疗这类焦虑症。其中桂枝、芍药用于通阳固阴;甘草、生姜、大枣用来和中,让阳能生阴,实现阴阳平和;辅以龙骨、牡蛎涩固精气,潜阳入阴。这就使得虚阳不能上浮,实现阴阳相济、心肾相交,以缓解焦虑。焦虑的第三个特征是恍惚。由于忧思过度导致心阴不足,心神失去滋养,精神恍惚,心中烦乱,或悲伤欲哭,或言行妄为。常用甘麦大枣汤来治疗,其中的小麦可以养心阴、安心神、除烦热,甘草补心气,大枣润燥和中,是通过养心来安神。这样来看,焦虑的形成,主要是心有欲望而不得,虚火上行为烦,入肺为忧,入神为躁,入脾为虑,日积月累形成烦躁、忧虑、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通过药物滋补调养,宁心安神、调和阴阳,使得身体痊愈,是为药物调理。调养心神,避免焦虑焦虑是由欲念产生的不良情绪。要避免焦虑,还可以通过修身养性来调养心神。在孟子看来,人的欲望、欲念、欲求少,人性之善就不会轻易失去;如果欲望过多,人性之善就常被遮蔽。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道出了心神调养的基本法则,即少私寡欲。?孟子认为心生四端,恻隐之心生仁,羞恶之心生义,辞让之心生礼,是非之心生智,通过养心,形成仁、义、礼、智,也就是通过培养人的道德伦理来使人寡欲。同样,寡欲也有助于涵养心性,提高道德修养。这样来看,人只有放下不必要的执念、痴念和妄念,才能修养心性,形成健全人格。道家也将“寡欲”作为心性修为的内容。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将之作为国家治理的法则。庄子认为少私寡欲的人,“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做事只重过程,不求回报,也不汲汲于目的,便能一生快乐。在这样的认知中,少私,就是不要纠结于自我的私念和私心;寡欲,就是不要放纵食色之念,不要刻意地追求那些不能获得的东西。少私寡欲也就成为了道家身心修养的内在要求。唐代道士张氲曾对邠王李守礼谈及修炼工夫:“毋劳汝形,毋摇汝精,恬淡寡欲,可以久生,可以尽年。”便将老子、庄子所言的少私寡欲,发展为心神调养之法。在《*帝内经》中,心神调养被作为养生的主要方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描述了人的健康心态,可以视为养生的基本法则:“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故其民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其中所言的“高下不相慕”,便是说人要知足常乐,不要对外物存有过多奢望,眼睛不看嗜欲之物,心中不想非分之事。只有做到不被外在诱惑吸引,才能做合适的事,让自己心态淡定。其中提到的“不惧于物”,是说人心中只要没有了欲念,就会正确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在中华文化中,物是指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财产、职务和名利。儒家认为心性修养的 目便是“格物”,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不会因为自己得到或失去什么而过分影响情志,产生过喜、过悲的情绪。道家认为人只有放下所有外部凭借,做到无待于物的状态,才能获得心境的逍遥。《*帝内经》所言的“不惧于物”,就是不被外物所诱惑,患得患失;不要为名利诱惑,忽喜忽悲。否则就会心烦意乱,患得患失,精神恍惚,情志失常。通过心神调养来宁心安神,不使欲念、贪求发展成为生理疾病。北齐刘昼就说:“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棲心,则不诱于外。”不要被外部的物欲、心中的贪欲和身体的食色之欲所牵引,而要平和内心,放下欲求,就会恬淡安静,神清气爽。宋代沈作喆在《寓简》卷八中谈到自己调养心神的做法:“真气自守,内无饥渴,和气自卫,外无寒暑,衣食所需不复动念。耳目聪明,思虑清静,步履轻健,寝寐安和,活一日一月一年,百年任其自然,如此足矣。”除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没有其它更多的要求,这样就能吃得香、睡得着,没有过不去的坎,生活宁静自然。明代陈于陛在《意见·至人无梦》中专门讨论了虚烦不眠或者无法安睡的问题:“有时心神昏浊,似梦无梦,无可凭据者,乃悟至人者,梦觉合一,能自持定其心。”可见,克服睡眠障碍,一是要能自持其心,就是知道哪些该要,哪些不该要,避免太多欲念形成焦虑;二是要能思虑明晰,知其不可而不为。人的天分有别,过于与他人比较,就会生出羡慕嫉妒等不良情绪,导致焦虑。与其久则成疾,莫不如保持心源澄静,心态稳定,心性恒定,心神安宁。调整心态,就能意识到外部的获得只是对工作的肯定,而不应该作为自己工作的 目的。调整心神,自觉放下心中的比较之心、名利之念,心平气和地面对得失成败,无忧无虑,不喜不惧,从容淡定。调整行为,减少焦虑焦虑也产生于客观环境。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考核要求高,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往前冲。处心积虑去做事,始终崩着一根弦,唯恐有失,时间一长,就会思虑过度。如有良师益友,可以交流,便能缓解。如无法放松,思虑或化为郁积,是为抑郁;或内化为火,便会焦虑;入于脏腑,便要烦躁。在身体调理、心神调养之外,还可以通过行为调整来缓解焦虑,改良情志。宋代欧阳修自幼孤苦,仕途坎坷。他始终保持平和淡定的心境,就在于他能调整心神,将兴趣转移到高雅的情趣中。他说自己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加上自己这个老翁徜徉其间,便自号六一居士。他曾说:“闲居平日,以养思虑,故曰斋。每遇体之不康,则取六经、百氏,若古人之文章,诵之,爱其深博、闲雅、雄富、伟丽之说,则必茫乎以思,畅乎以平,释然不知疾之在体。”遇到不平事、想不通的事,他便通过读书思考来平和情志,让自己忘却烦恼。明代叶盛在《水东日记》卷三记载他的亲家王致谦,曾带领二十七个饱学儒生校书,遇到难以确定处,便自己亲自核查,过于劳心劳力,以致思虑太过,导致痰气郁结。痰湿困脾,重伤脾气,气虚不运,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便导致肝失疏泄,是为肝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叹息。医生便告诫他“毋太劳心”,就是要学会放下,张弛有度,才能改善症状。思虑过度、虚烦不眠,肝火郁积日久,便会头晕目眩,形成肝郁导致的高血压。明代冯汝弼在《祐山杂说》中记载自己在七十岁后调理好目眩症,不是通过药物治疗,而是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一省读书,二减思虑,三专内视,四简外观,五旦起晚,六早夜眠,凡六物熬以神火,下以降气,蕴以胸中七日,然后纳诸方寸。修之一月,近能数其目睫,远视尺箠之余……非但明日,乃亦延年。”具体做法就是读书适量,少思少虑,常常闭目养神,少去浏览外物,早睡晚起,学会放松自己。调整消解五脏之火,导阳入阴则阳平阴秘,就能躺得下、睡得香,肝郁一清,心火自熄,头晕目眩之症便能消解,人也恢复了正常。清代名臣张英长期兼管翰林院、詹事府,事务繁杂,他谈及自己的养身之法,就是无论人事纠葛多么烦杂,自己时刻能守住心神,不让忧喜荣辱、进退升沉、劳苦生死得失一切之念,入于心中。心神有守,便行动有法,“非理事决不做,费力挽回事决不做,败坏生平、不可告人事决不做……不将迎于事前,不留滞于事后”。把该做的事做好,把能做的事作成,不图多,不图快,只图行稳致远。这样就能清心寡欲,陶然自乐,“所以每卧辄酣,当食辄饱,视斗室如千岩万壑。烛下浊酒一杯以解饥劬,清琴一曲以调心气”。坚持了一两年,就觉得心境平和,处事泰然。焦虑之人,常常难以静心,做事毛躁,浅尝辄止。心性浮躁,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进行调整,做些自己喜欢的事,让自己能够专注下来,通过息事来宁人,调养心神。特别是对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焦躁之人,更要引导其调整行为,让其能够从小事、易事入手,善作善成,行稳致远。汉字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