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锡亮:山西省侯马市人,年生于河南原阳县(主任医师,医院院长,山西省针灸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针灸讲师团教授,中华自然疗法世界总会顾问,中国澄江学派侯马针灸医学研究所所长,年与针灸教育家承淡安创建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实习研究班毕业,受到承师亲炙教诲,尽得真传,从医70余年,现如今仍在继承师志,弘扬澄江学派针灸医学,发扬灸法特色而做贡献)年8月山西省针灸学会授予谢锡亮“针灸泰斗”称号,谢老在中国艾灸疗法和传承上功勋卓著。
腹泻,《内经》中称本病为泄,有飧泄、濡泄、溏泄等名称,更多地被称作泄泻。如果您是 次听到这个名词,您肯定会问,是哪两个字?不必疑惑,之所以有这个词啊,是因为古人太讲究啦!古称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所以现在一般统称为泄泻,指以大便次数增多,便粪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泄出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
泄泻一证,以夏、秋两季为多见,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这不这些天天太热了,柒月身边的很多人,就纷纷栽在腹泻上了。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泄泻》中所说了:“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意思就是泄泻之病机关键是脾失健运,湿邪困脾,肠道功能失司。所以治疗泄泻,健脾除湿是根本,拉肚子了,可以赶紧用艾灸的方法灸下面的穴位:
天枢穴
天枢穴是大肠之募穴,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元代医学家滑伯仁在《难经本义》中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说明脏腑之气与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泄泻病位在大肠,临床上,募穴多用于治疗六腑病症,可与大肠俞相配,俞募配穴,与下文中的大肠之下合穴上巨虚合用,调理肠腑而止泻。
神阙穴神阙穴在脐区,脐中央。可以隔盐灸或者隔姜灸。神阙穴居中腹,内连肠腑,无论急、慢性泄泻,灸之皆宜。三里穴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犊鼻(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的凹陷中)与解溪(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拇长伸肌腱与指长伸肌腱之间)的连线上。很多人都知道足三里穴,作为人体的保健要穴,足三里主治胃肠病症,有升发胃气、燥化脾湿之功。
上巨虚穴
上巨虚是大肠之下合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的连线上。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灵枢》中提出了“合治内腑”的理论,《素问》说:“治腑者,治其合。”说明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症的主要穴位三伏天保健养生,灸透脊柱上的“三关”。“大肠合于巨虚上廉”,治疗腹泻、痢疾。
以上穴位,每穴艾灸15~2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10次为一个疗程。
治疗泄泻时应以健脾祛湿为主,暴泻应以祛邪为主,久泻当以扶正为主,脾虚者宜健脾益气,肾虚者宜温肾固涩,肝旺脾弱者宜益肝扶脾,虚实相兼者以补脾祛邪并施。治疗期间应避食生冷,禁食荤腥油腻,进食宜稀软,可给予淡盐汤、米粥等以养胃气。若伤食作泻, 不进食,以利胃肠休息和恢复。若呕吐与泄泻并作者,可用生姜煎汤或进米汤为宜。急重暴泄患者,应防止脱水,医院治疗。
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 医家,他在他所撰写的《伤寒论》中说:“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说的是,如果患者腹泻,出现手脚冰凉,脉搏皆无的症状,可以使用艾灸的方法治疗。
宋代医家窦材在他所著的《扁鹊心书》中说:“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 ,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中医认为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如果一个人的真气虚弱了,他就会得病,如果他的真气耗散了,就会死掉。要保全他的性命, 的治疗方法就是艾灸,这充分说明灸法具有扶危济困之奇效。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以上我们说的都是针对在夏日里,吃了冷饮或寒凉的食物,导致的脾胃虚寒或脾胃虚弱造成的腹泻的治疗方法;对于饮食不洁、吃了有污染的食物导致的传染性肠道疾病痢疾,就不适用艾灸的方法了,因痢疾多由*邪引起,必须解*,医院治疗。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