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堂,上海最早的教堂

老城厢里被遗忘了的教堂敬一堂,上海最早的教堂

在一年前,我听了一场有关上海教堂建筑的讲座,其中演讲嘉宾提到之前有人说澳门的大三巴牌坊,也就是当年圣保禄大教堂的遗址是中国最早的教堂,而其实在上海有那么一座并不为人所知的中国式建筑的教堂,其存在却早于其一个世纪。这勾起了我莫大的好奇之心,一方面是因为所谓的中国最老,另一方面则是中式建筑与西洋宗教的结合。时隔一年,自己终于有机会来寻访这老城厢里的一段历史旧闻。

故事从敬一堂的前身说起吧,敬一堂其实并不是为了传教而建造的。在洋人来沪传教之时,上海已经开埠,理应并不缺建造西洋式教堂的建筑师。敬一堂的前身是在那一带显赫大户潘氏旧宅的一部分,原名世春堂。该堂于明代嘉靖年间(-)建立,因此要说其建筑本身的存在的确是较澳门圣保禄大教堂()早了一个世纪左右。而潘氏之后在世春堂旁的空地上修建了豫园,直至今日豫园人流熙熙攘攘,与已经改造成为豫园社区活动中心的世春堂冷冷清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世春堂在潘氏家道中落之时,在崇祯十三年转卖给徐光启的孙女潘玛尔蒂纳(教名,潘姓可知其其实嫁于潘家)。彼时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和徐光启已经在上海开启了传教之路,并且在徐光启旧宅九间楼建立了上海 所天主教教堂:圣母玛利亚祈祷所。因此说敬一堂是 家甚至上海 家天主堂都是错误的。由于传教范围越来越广,信徒与日俱增,原本祈祷所已不够容纳。于是虔诚信徒潘玛尔蒂纳设法购得潘家最宏伟精致的世春堂,并改造成为一座天主教堂,以“崇敬一主”之意改名为"敬一堂",以奉耶稣救世主为主保,同时在院内建造观星台。

旧时敬一堂

据文献记载:敬一堂高4.6丈,阔4.8丈,进深3.6丈,堂内正中梁上悬一块御匾,上镌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钦褒天学”。建筑为中式庙宇风格,楠木构架,“涂金染彩,丹垩雕刻,极尽工艺之技巧”。庭院内有一座观星台,高2.3丈,太湖石垒筑,幽曲小径盘旋而上。台上设有月晷,列*赤道及经纬度,观察月影,计算时辰日历。而潘氏世春堂的记载描述则为:世春堂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结构为砖墙立柱,抬梁与穿门混合式木构架,榫卯组合,大屋顶飞檐翘角,形状如宫殿。牌楼大门坐北朝南,正堂橫排五楹(五开间),正中3间为大厅,两侧各1间为花厅,正堂左右建2层楼厢房,共11间。正堂进深3丈6尺,宽4丈8尺,中间6根楠木圆柱分成两排,柱高4.6丈,直径55公分,柱础为明代石刻青石鼓墩。梁、枋、栿、斗拱均有精致雕刻,梁和斗拱上还涂金染彩。堂前设廊檐枋,并置落地长窗,中嵌红*绿色玻璃,地面铺特制腾空方砖,以防潮湿。

现在的敬一堂

而今敬一堂已稍作修复,并成为了豫园社区活动中心,其院落固然已不复存在,走入狭长的弄堂里两旁是新盖的小楼,楼里传来阵阵乒乓声响。大堂隐于其中,朱门紧闭,从玻璃窗望进去可见一排排桌椅和戏台,而总体格局倒无很大改变,梁柱上还能隐约看见一些金染彩,我们大约能从这些文献的描述中想象出当年大宅的奢华和宏伟模样。

在咨询了门口的保安大叔之后,我倒是很惊讶的得知敬一堂在老城厢一带还是较为有名,大叔说是因为徐光启的关系,看来即使潘氏的辉煌也不及私宅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影响和声望。而今,敬一堂每周五上午9:00-10:00会有社区评弹演出,作为对外开放时间。可惜由于工作自己应该无法到场参观,但愿能有有心有缘人得知这消息会去一探敬一堂内部的究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敬一堂所在的硝皮弄和梧桐路也是老城厢里的一大特色据说在老城厢里硝皮弄有三条,都在城隍庙附近。所谓的硝皮意思是皮革的鞣制。鞣制后的皮革既柔软、牢固,又耐磨,不容易腐败变质。旧时的弄堂胡同都有与所在地盛产或交易东西或是手工艺特色有关,而那时在那附近盛行皮革加工,因此才会在一个地区里出现了三条名为硝皮弄的弄堂。而今敬一堂附近的硝皮弄已经成为杂乱的里弄,偶尔得以见到与石库门不太一样的门劵、百叶窗、木板墙。狭窄道路两旁杂物凌乱堆放,开着的门望进去黑漆一片,偶尔会有原始的下水排放水管的声响和隐隐的臭味。生活在那里的人大多较为年迈,或是身着老头背心坐与矮凳之上,屋内因为鼠患或多或少养着一只猫,市井味十足,而面对时不时闯入的游客们他们也司空见惯,权且当做你把我当风景时我也在看你一样。

敬一堂门口的梧桐路据说因为有法国传教士种植的云南悬铃木,大家误以为是从法国引进的梧桐树,就称呼这条小路为梧桐路,并且一直延用至今。现在这条马路上都贴满了拆迁的横幅,估计过不久就会不复存在了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jk.com/afhpz/2642.html



冀ICP备19035881号-20

当前时间: